
2012年为纽约长江剧团《灰阑记》做小剧场舞台和服装设计(左面这位蓝衣帅哥黄尚禾--今年演的电影入选台湾“金马奖”竞选最佳新人--女主角是前香港话剧团演员赵震宇反串,包公是阳建平扮演)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开场白这么罗嗦,我无非是回答那位洋记者的话:我只是想,到了纽约,有空就去看看、学学的-----就此而已,至于发展和表现----那是一丁点也没想过,除了文化背景差异和大环境的必然造成的机缘微小,还有美国非常传统和严格的专业工会制度。。。
就像北京人艺演《洋麻将》用京腔喊着“我亲爱的”最好别看一样,洋人演东方题材如《西贡小姐》也不值得进场----然而,像《悲惨世界》、《狮子王》、《阿依达》、《房租》等这类歌舞、音乐剧--却叫我衷心折服、自然陶醉,想一看再看。。。
可是,要是在中国照样复制的话,不是不可以---但是,至少,没有三、五十年的台前幕后广泛的长期培训和学习--包括广大观众的欣赏习惯-----是不可能出好作品的。

舒巧编导的《红雪》中60年代初美院的学生去农村写生--这是“校花”造型和服装设计图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十年前,已经有专家筹备音乐剧了,还让我随时做好准备,连作曲家都帮他们约了,可是。。。音乐剧、歌舞剧,钱不是问题,台前幕后一大批人的价值观、艺术观和市场(观众)的衔接--那才是必须面对的问题。
江泽明上台,因他个人喜欢唱歌,抵制流行歌,提倡高品位---造了多少个剧院音乐厅?又有多少因为冷气空调太贵,关关开开,开开关关-----上演的剧目,有多少是中国人原创的音乐剧、歌剧呢?
听说百老汇的《猫》用国语演出了--当然,中国也有猫,可是,我不敢去看。。。。
记得成方园和王刚演出中文版的《音乐之乡》后北京的小观众说:怪怪的。。。拿腔拿调的。。。现在,不是铁幕时期看翻译配音电影的时代了。
中国的传统戏剧为什么文革禁了十年---恢复后马上夺回观众?因为,台上台下,有着几百年、上千年的沉淀。而《江姐》《洪湖赤卫队》《珊瑚颂》这类旋律优美、情节正统的老式革命音乐剧----被自己的的假革命理论打倒在地--没法翻身了-----因为,传媒公开了,电子发达了,视野开阔了-----舞台上的“真善美”供选择的太多了-----而台前幕后的培养却断层了。。。或者说---变得无所适从了。
而西方舞台,这样那样的流派“革命”当然也有,不过,人家没喊“百花齐放、推陈出新”--因为,自从有了舞台,一直是这样的嘛。
百老汇的票价越来越贵,不过,只要留意挑选,总会看到值回票价的演出。为了生活,也为了省钱,我不像年轻时那么热衷看百老汇了,因为,还需要留着陪到访的朋友去看。
80年代为香港海豹剧团做的舞台设计模型---看来,现在眼力和手工,都不如当初了。。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